
臺北地方法院、士林地方法院首創攜手與臺北市政府跨域對話,共議少年過渡性教育支持系統新聞稿

看見孩子需求、點燃希望之火:三方聯合聯繫會議為少年復歸路徑共謀解方
為周妥臺北市轄內觸法少年之教育銜接議題,臺灣臺北地方法院、臺灣士林地方法院首度攜手,於114年8月6日與臺北市政府聯合召開「處理少年事件之聯繫會議」,展開司法與行政部門的跨域對話,深入探討「過渡性教育措施」之推動與制度優化,期能藉由跨機關合作,協助少年重新融入教育體系,找到人生方向與希望。
會議在臺北市政府劉銘傳廳舉行,由臺北地院何信慶院長、士林地院彭幸鳴院長與臺北市政府林奕華副市長共同主持。除兩院庭長、法官及紀錄科與調查保護室同仁外,並有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教育局、衛生局、家防中心、秘書處等單位主管,以及董保城教授、翁士恆教授、李承叡醫師等學者專家共計63人與會,陣容堅強,展現各界對少年事務之高度重視。
跨域合作的新里程碑
會議開始,由林奕華副市長致詞表達對兩院代表的熱忱歡迎。
何信慶院長則從少年司法處遇的核心精神談起,強調:「一個城市對待少年的方式,刻畫其文明程度。唯有司法、教育、社政與醫療攜手合作,才能點燃守護少年的希望火炬,建構有溫度的支持網絡。」並引述愛爾蘭詩人葉慈名言:「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期盼本次會議凝聚共識,為少年開啟更安全、有希望的未來。
彭幸鳴院長則自《少年事件處理法》增列「過渡性教育措施」的修法初衷與發展過程,指出雖已入法數年,但各地仍在制度雛形的摸索階段,她表示在為觸法少年尋找適當的處遇時,往往就像和各種負面拉力賽跑,期待與市府在對話中一起看見孩子的需求,以更彈性與適性的機制「接住孩子」,為未來的社會增加正向的力量,減少因應犯罪的成本,同樣強調跨域協力的重要性。
實務經驗與政策建議
自教育部國教署於113年補助各地方政府推動少年事件過渡性教育措施以來,全國計有27案進入該措施,臺北及士林地院113年至114年7月計收容22名國中在學少年,其中6名少年曾接受臺北市政府提供之服務。兩院基於實際案例的操作經驗提出七項建議,包括:「設立專責小組統籌管理提升輔導品質」、「擴大至高中職階段並確保升學轉銜期間服務不中斷」、「設立專責機構提供多元彈性課程」、「設立住宿型機構以穩定少年全方位支持」、「建立跨局處合作通報派案機制以強化社工與家庭支持」、「建立就醫友善與心理衡鑑機制」、「精進收容期間輔導並落實少年表意權」等;市府則建議法院安置費用亦能參考安置機構所在地社政安置費用標準,以協助媒合司法安置床位。
未來展望與持續精進
與會人員針對八項建議案深入交流,就其可行性與實施困難坦誠交換意見。各方一致認同,每個少年均有其獨特性,所需的服務與網絡資源亦不盡相同,即使制度面無法立即全面到位,但透過本次兩院與市府歷史性的對談,已為建構跨系統、多層次之過渡性教育支持系統奠定重要基石。未來兩院與市府將持續對話以精進流程及細節,期盼藉由教育引導、跨網絡支持與司法力量,讓處於人生轉折點的少年重新點燃返回學習與復歸社會的希望之火。
- 發布日期:114-08-08
- 更新日期:114-08-08
- 發布單位: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